穩中求進在結構優化中筑牢增長根基
——透視2025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新態勢系列評論(二)
2025年上半年,中國經濟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“成績單”。這背后,是中國經濟深刻把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辯證統一,在動能轉換中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戰略定力。
中國經濟“穩”的底色凸顯,增長韌性夯實發展底座。
內需市場釋放潛力。消費市場呈現“商品+服務”雙輪驅動特征,“以舊換新”政策提質擴圍,帶動家電、通訊設備等升級類商品銷售走強,服務消費持續升溫,文旅、體育賽事等融合業態激活“潮玩經濟”。
產業根基持續鞏固。制造業“壓艙石”作用凸顯,以工業機器人、量子通信、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速落地,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進入汽車生產線,國盾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,標志著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。
政策協同精準發力。宏觀政策“組合拳”有效托底,減稅降費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穩崗擴就業等舉措,助力企業輕裝前行,超長期特別國債、設備更新貸款貼息等工具精準滴灌實體經濟,釋放超萬億流動性。
中國經濟“進”的動力強勁,結構優化激活發展潛能。
需求結構更均衡。內需貢獻率提升至68.8%,消費與投資良性循環增強,城鄉消費潛力雙向釋放。
供給結構更高級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超兩位數,出口結構優化,機電產品占比提升,跨境電商、市場采購等新業態貢獻率攀升。
創新動能更充沛。量子計算、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突破,推動傳統產業“智改數轉”,制造業向“微笑曲線”兩端攀升。
“穩”與“進”的辯證統一,體現在動態平衡中謀長遠。
穩增長與調結構并非二元對立,而是互為條件的統一體。穩增長是調結構的空間保障,調結構是穩增長的持久動力。兩者的辯證統一體現在三個維度:
空間維度:宏觀穩定為結構改革筑基。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,物價溫和回升,為產業升級提供緩沖帶。例如,義烏企業依托“市場采購+自主品牌”模式開拓東南亞新興市場,在外部壓力下實現外貿逆勢增長。
時間維度:短期陣痛換取長期動能。上半年鋼鐵、水泥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回升,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達工業平均水平的1.6倍,“騰籠換鳥”成效印證短期調整換取長期升級的辯證法則。
制度維度:改革破壁釋放協同效應。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,破除行政壁壘和準入限制,自貿試驗區擴容、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的產能合作推動制度型開放,為結構升級注入外部推力。
當前中國經濟盡管仍面臨外部不確定性加劇等挑戰,但向好態勢已然夯實。制造業PMI連續兩月回升,多家外資機構紛紛上調全年增長預期。
中國經濟航船正穿越風雨,行穩致遠。經濟增速的背后,是產業升級的靜水深流,是創新驅動的星火燎原,是戰略定力的破立之道。當“穩”的根基與“進”的動能深度耦合,中國經濟的結構優化之路,將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經濟錨定東方坐標。(張洽棠)